6亿通讯录一条2毛钱 谁在偷我们的隐私数据?

4年而已,数据产业的老板们,从“新石油大亨”到“牢中人”只在转瞬之间。
2015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预言,10年以后,数据将取代石油成为最强大的能源。
这听起来像极了风口。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统计,仅2018年便有415家大数据风控企业,总共获得了879.34亿元的投资。
如今,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这个风口转瞬即逝。四年之后的今天,凡是跟“数据”二字扯上关系的公司,日子都不太好过。
这其中,过得最惨烈的是曾处于互金风口,备受追捧的大数据风控公司。
有多惨烈?
“整个行业都快被抓没了,”从业者感慨道。2019年下半年,随着监管整顿趋严,曾一度风靡的大数据行业正在逐渐“消失”。
“数据石油大亨”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贩卖隐私,一击致命。
触碰公民隐私,这是数据公司们无法洗白的原罪。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监管主要还是以整治为主,下一步或会有对用户数据保护的办法出台。而对于违法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的企业来讲,目前的生存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如何转型,转型的方向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位业内人士亦称,这种感觉很像当年抓互联网音像制品版权的时候,对一些公司进行整改,该抓的抓,该罚的罚,这才使得中国互联网音乐视频最终走上了版权经营的道路。当下,监管部门从行动上表明了态度,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的办法,可能会陆续出台,但这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因为市场还需要一个调整和适应的时间。
在监管持续近一年的清查行动中,锒铛入狱的不只老板,还有那些毫无防备的“普通上班族”。
一、上班时,毫无防备被抓的人
“工作的时候,警察突然冲进来让抱头,然后就被控制了一天,所有人都不能用手机,也不能碰电脑,吃饭都是有人送来的。”北京某大数据公司员工李林回忆,今年11月初的某天上午十点多,正当所有员工一如既往正常工作时,十几个警察突然就上门了。
“大数据部门是第一个被带走的。”李林告诉投中网,警察带了几个懂技术的人,进入公司后,直接去了大数据部门,还查看了那些人的电脑。
“我去公司拿离职证明的时候,大数据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被放出来。”李林称,那个时间距离警察上门已过去3到5天。
“全部员工都离职了,可我们不是金融公司啊。”直到现在,李林包括公司的其他员工都不知道公司为什么会被警察一锅端,就连深圳和广州的分公司也未能幸免。
后据投中网查询,事实上,李林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它一方面为海内外移动端设备厂商提供SaaS服务;另一方面则为游戏开发者、广告主等提供精准营销。目前,其主要合作伙伴有京东、QQ音乐、快手、蘑菇街、唯品会等。
相比于李林至今仍不知公司员工为何被抓,另一家知名大数据公司员工刘浩心里则十分明白,他深谙公司被端,其实与使用爬虫技术违规爬取个人数据的行为有关。
但他也有些疑惑,自己所在的公司在业内也算是佼佼者,还曾获得不少奖项。创始人积极参加业内峰会,公开发言,备受追捧,怎么一夕之间,就全军覆没了呢?
杨爽是刘浩的朋友。今年9月初,刘浩公司的核心高管被警方带走,刘浩因在外地出差,逃过一劫。杨爽得知刘浩公司出事之后,发了条短信给刘浩文问是否需要帮助。
一天之后,刘浩回信:“没啥事儿。”随后又补充:“好多电话打来,为了安全,我关机了,事情很突然,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事发后,刘浩回老家待了近三个月,对于之前的工作他不愿在提及,也无心寻找新的工作。
后有别的数据公司被查,同行向刘浩寻求经验帮助时,他给出的建议是:“赶紧走,把手头的证据都删掉。”
后来,刘浩所在公司的业务内容流出,违规爬取的数据细节也公之于众。该公司不但爬取支付宝用户的真实姓名、手机号,还能通过支付宝爬取用户近一年的购物信息,交易记录,以及收获地址等隐私信息。而这还只是业务之一。
明知违法又危险,为何仍有人“赴汤蹈火”?答案很简单,商业利益使然。
二、网上购物,掳走你的个人信息
常有人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和家人聊到想要购买某个商品后,打开购物APP,就能看到关于该商品的推荐。
原因是这些购物APP被设置了关键词(通常为商品),以及开通麦克风功能。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了麦克风(有的APP需要强制开启麦克风功能),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到APP中所设置的关键词,该关键词便会被激活,购物APP便会自动推荐用户所提及的产品。
另一种情况是,你在某个APP中买了双袜子,再打开另一个购物APP时,他就会推荐别的款式的袜子,或其他相关物品。那么,另外一个你们没有进行搜索的购物APP是如何获你的购物信息的?
李林告投中网,发生后面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种,两个APP的主体公司是合作公司,双方的业务数据相互打通,当用户在一个APP上购买物品时,另一个APP会捕捉到用户的购物信息,猜测用户可能还需要什么商品,并进行推荐。因此,当用户打开APP时,就能看到相关产品。
以一款领券+返利的网购省钱利器APP——“挣实惠”为例。据其内部员工严惠称,该平台已经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因此,在“挣实惠”APP上聚集了大量拼多多与淘宝的商品。
投中网下载“挣实惠”进行体验发现,其页面上的商品大多以天猫渠道为主,如果对选中的商品进行下单,页面会自动跳转至淘宝的链接。跳转的过程中,APP会要求用户同意将淘宝账户的信息授权给“挣实惠”,同意授权后,用户才能下单。在这里,授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推荐。

“第一次使用挣实惠,页面上的商品都是随机推送的。”严惠说,这是因为“挣实惠”还没有掌握到用户的购物信息,而一旦用户将淘宝账户信息授权给“挣实惠”,“挣实惠”就可以随时掌握用户的浏览及购物信息。只要用户在淘宝购买了商品,打开“挣实惠”时,就能收到相关商品推荐。而“挣实惠”与拼多多合作的逻辑亦是如此。
用户不会直观的了解到,正是这步关键的授权,就已将自己个人的购物信息从一个APP同步给了另外一个APP。
投中网在“挣实惠”的《软件使用与服务协议中》发现,使用该软件则意味着用户同意将自己通过该软件上传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资料、交易数据等,供该公司主体以及其合作方在全网范围内进行使用、复制、修改等。

(附协议截图)
而在隐私保护一项中,“挣实惠”称其主体公司会在用户使用该软件的过程中,经用户统一后,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交易信息等。即便如此,“挣实惠”这种收集数据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预先申明、高调收集的做派。
与高调派不同,隐蔽派收集数据的方式就全靠“暗箱操作”。
在隐蔽派的做法里,即便两个APP的主体公司没有进行合作,但他们彼此也能通过爬虫手段,获取用户对商品的搜索记录或购物记录,推荐相关产品。
不过,严惠称其实任何一家公司要爬取别家APP上的用户数据也都并不容易,鉴于数据的重要性,大多数公司都会对自家APP上的数据都进行加密,严防死守,防止外部公司爬取用户数据。
APP通过授权直接或间接获得用户数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涉及侵犯公民隐私,但在互金风控圈看来,这或许还只是小儿科。
更隐蔽的手段是,可以通过下载一个APP,薅光你的通讯录。
三、下载APP,薅光你的通讯录
“千万不要下载贷款公司的APP,他能爬到你的所有信息。”某金融公司员工王敏告诉投中网,一旦用户下载了自己公司的APP,并首次打开时,对屏幕上弹出“隐私访问权限”,选择同意,用户的的通信录、通话记录、短信、照片等就会被贷款公司爬个遍。
“这还不是最紧要的。”王敏称,“贷款公司可以通过你的通讯录,找到你的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或者朋友等亲密人士,只要你借钱不还或逾期,贷款公司就会把信息发给你的家人,以及催收公司,逼你还债。”
最为疯狂的时候,王敏称贷款公司不仅仅是提供借款人的姓名、电话,就连居住地址,常去的地方都能打包给到催收公司。
“还有些公司,直接把借款用户的通讯录以两毛钱一条的价格贩卖给催收公司,大部分公司的法务,明明知道这是不合法的,但依然会这么做。”王敏透露。只不过随着监管的越来越严,金融公司们最近有所收敛。
“我们公司现在大约掌握了5—6亿条通信录的号码。”王敏告诉投中网。
另据投中网了解,几乎所有的贷款APP都能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去过哪里,在哪里停留多长时间,贷款公司就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推断出用户的居住住址和办公地址。
其逻辑是,比如用户每天都去,且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的地方,肯定是公司,而晚上一直停留的地方可能就是住处。
但对于金融公司而言,要做风控,仅仅依靠自己获取的短信、通讯录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多维度的数据才能更真实的了解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款之后会不会发生逾期和坏账,这直接决定着金融公司能否赚钱。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选择与外部公司进行合作,以便获取用户更多维度的数据。
“今日头条、蘑菇街、度小满、携程等都是我们的数据合作方。”某金融公司袁雨告诉投中网,跟这些公司合作,可以获取用户的购买记录、交易信息、出行记录等数据,这些都是金融公司风控过程中,较为重视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据云鼎实验室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恶意爬虫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恶意爬虫分布的领域以出行类流量占比最高,为20.7%;其次是社交占比18.40%;再次是电商占比13.38%;仅接着是运营商、公共行政等。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