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设立面向全球科技基金 开展全球治理科技合作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工具”,拥有强大的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不同国家、地域、人群间因运用科技力量的差异,开始出现发展水平不断拉大、相互“割裂”的问题。面对这些“断层”,如何“消弭”是全社会的共同命题。今天上午,在2021浦江论坛政策论坛上,国内外与会专家聚焦可持续创新政策选择展开交流。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全球科技治理对中国来说是必答题。”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认为,无论从 GDP 还是社会研发投入来看,中国的规模和体量已在世界前列,因此面对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中国必须担负起全球责任担当,这需要有效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张力,通过进一步开放科技合作,让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对此,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透露,中国正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特别是通过加强例如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面向全球共同挑战议题的合作。同时中国也会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力度,目前国家正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技基金,进一步的构建开放创新的合作生态。

可持续发展是与会专家聚焦的议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针对“双碳”战略下政策制定的议题提出,未来创新政策的方向和着力点应该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制度激励创造环境;同时系统化布局全面绿色转型,通过政策工具创新、协调与多元化治理打破制度锁定。他还表示,创新生态的演进和形成应重新定义:“要跳出自身狭窄的领域,将创新定义为广义的、全人类的、物种进化的转型”。

他的观点也引发共鸣,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艾徳?斯坦缪勒(Ed Steinmueller)也提到,应当设计无偏见的新框架开展实验和评估,引入变化理论将生产、消费及其相互关系,从文化、经济等多维度创建新的规则,让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生产和消费不超过地球环境资源的边界。他说:“经济发展有时候并不等同社会需求,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所谓创新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对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要想办法别让列车驶向‘生存危机’。”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面对越来越普遍的智能化生活场景,更感到束手无策;当快递小哥在街头巷尾奔忙,技术高速发展形成的例如群体割裂等代价也应该被重视。陈强提出,弥合认知差异,针对不同需求、能力、要素、信息,实施精准的政策匹配、资源互补;从硬件软件完善治理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直面未来科技、产业竞争。此外,针对未来科技创新治理,陈强认为应该“下沉”,让建制性科技力量和社会创新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分工合作激发活力。  

相关产品

评论